元·郑廷玉《布袋和尚忍字记》楔子:“可不道一般树上有两般花,五百年前是一家。”
史料记载,元末明初,战乱频繁,灾害频发,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。而山西因东有太行山作屏障,社会稳定,呈现出另外一番富庶的景象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全国人口不足六千万,当时,河南人口为189.1万,河北人口为189.3万,而山西却达403.4万人,比冀豫两省的总和还要多。
为发展农耕,充实国力,巩固政权,从明洪武三年(1370年)至永乐十五年(1417年),明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城以北的广济寺旁,在“树身数围,荫遮数亩”的汉代大槐树下,设局驻员,告示洪洞及周边万民于此,编排队伍,发放“凭照川资”,遣赴各地。
洪洞大槐树下有据可查的移民活动,历明朝三帝约50年,较大规模的移民达18次,外迁省份遍及北京、河北、安徽等18个省市、500多个县,涉及汉、满、回、蒙四大民族,800余姓氏,移民总数达100余万。
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古代范围最广、规模最大、历时最长的一次移民。如今,古槐后裔已遍布海内外。据山西洪洞县委副书记孙延林介绍,世界古槐后裔数以亿计,约每十个华人之中就有一个古槐子孙。
洪洞大槐树移民不仅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,还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,“五百年前是一家”这句俗语的出现、流传,就是此次大移民的一个“副产品”。从明初到清末民初,时间为500多年。据考证,那时大槐树后裔已遍及全国。人们初次见面互问老家,会说:“啊!原来是洪洞老乡。”若再问“老乡贵姓”,若回答为同姓,问者就会说:“啊!五百年前是一家。”逐渐,同姓之间“五百年前是一家”这句俗语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。
评论